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有些疾病病情复杂、病势迁延难愈,有的甚至还有恶变的可能。相比传统汤剂存在服用时间长、口味欠佳,药力难以持久等不足之处,膏方因填补传统汤剂缺点受到了大家的热捧。
什么是膏方
膏者,滋也,即滋补之意。我们平时所说的膏方,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其体质、证型的辨识为个人量身定制的一种兼顾补养与治疗、经过特殊加工制成的比较稠厚的内服膏状中药。膏方起源于汉唐,成熟于明清,膏方与汤剂相比,便于服用,每天开水冲饮即可,减少了汤剂每天煎煮的麻烦,同时口感较好,老少皆宜。另外,膏方是煎煮浓缩而成,集中了药物精华,服用起来便于消化吸收,药效温和持久,对于胃肠薄弱、体弱多病者尤为适宜。现代膏方分为冬季传统进补的临方膏滋和四季皆可服用的成方膏滋即四季膏方。主要用于治疗虚证及亚健康,达到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的目的。
消化系统疾病适用的膏方
人体的消化功能主要涉及脾、胃、肠、肝、胆等脏腑。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导糟粕,肝主疏泄、藏血,胆为奇恒之腑。其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日受水谷,一旦发病,积滞内生,变证百出,正所谓“脾胃不和,百病由生”。脾胃的调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尤为重要。临床患者大多以明显胃肠症状来就诊,此时治疗当以中药汤剂为先导,开路调治,其目的是首先通过汤药控制病情,改善胃肠症状,保护胃气,即为后续膏方调治打开消化吸收的通道。消化系统疾病的膏方运用需选择适宜的治法,灵活运用:
消补同用、动静结合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膏方,不能一味呆补,又不宜孟浪攻泄,而常取消补同用、动静相合、并行不悖的方法。补益药一般以“静药”为主,易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不利于消化道疾病的症状改善,因此必须配合“流动”之品(如行气、活血、通便药等),动静结合,补而不腻。
调脾胃升降,疏肝胆气机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故升提补气药常与理气药同用。口服膏方后,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达到补益的目的,故此类膏方首先要考虑患者的原发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益气养阴的治法需贯穿始终。而对慢性肝病肝经有瘀热者则需疏肝气、清瘀热,佐以健运脾胃之品。
气血同调,兼顾他脏
膏方选要需严格遵守君、臣、佐、使的原则,同时考虑药性的寒热温凉、四气五味特点。气血并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多气多血,脾胃气血充盛,则气血生化有源。同时治脾胃结合治肾之法,以益气为先,健脾以胜湿,温肾阳以助脾胃之运化温煦水谷,先后天并治。
治疗时机
对于慢性脾胃病以虚弱为表现的,选择冬令时节进补,更适合于人体的生长规律。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因此,古今医家认为冬至到开春之前这段时间,是进补**时机,选择适当的膏方进行调补最为适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改善体质、防病治病的作用。调补脾胃是四季养生的根本,而平时我们则可以选用四季膏方服用,比如健脾养胃膏,主要成分包括了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厚朴、半夏、干姜、山楂、龟甲胶等,益气健脾和胃;此外还有润肠通便膏益气行气、润肠通便。
消化系统疾病适用的膏方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脾胃的运化功能偏弱,在服用膏方的同时需要忌食某些食物。如服用含有人参的膏剂时忌食生萝卜,服用含有何首乌的膏剂时忌猪、羊血及铁剂,服用滋补膏剂时不宜饮茶。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中医康复科 金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