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加勒比扑克
新生儿科 李军
母乳性黄疸属于排他性诊断,但也是一种病理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及晚发型两类。
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初3—5天,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其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12%。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处理主要包括帮助母亲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确保新生儿摄入足量母乳,必要时补充配方乳。已经达到医学干预标准的新生儿需及时干预。
母乳性黄疸(晚发型):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于出生1周后出现,2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4~12周方消退;若停母乳喂养,黄疸在48~72 h明显消退。若新生儿生长发育良好,可以除外其他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当TSB<257 μmol/L(15 mg/dl)时不需要停母乳,>257 μmol/L(15 mg/dl)时可暂停母乳3 天,改配方奶喂养。TSB>342 μmol/L(20 mg/dl)时则加用光疗。
母乳性黄疸的婴儿若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其他并发症,不影响常规预防接种。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生后早期由于母乳量摄入不足,导致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宝宝,部分宝宝甚至会发生新生儿低血糖,导致不必要的神经损伤。因此,宝宝出生后的*初几天,要注意加强喂养,母乳喂养至少8~12次/天。
如何判断母乳喂养是否充分?
出生后24小时内,有4~6块充分湿的尿布; 生后前4天,每天3~4次大便,生后72小时,大便从墨绿色胎粪变为黄色糊状便;宝宝喂奶后,好像比较开心。如果经过努力,母乳量仍不够,且宝宝体重下降过多(通常10%以上)、或出现脱水表现,需及时补充配方奶喂养。如果母乳喂养充足,无需“常规喂葡萄糖水退黄”。因为研究显示,喂葡萄糖水不能预防高胆红素血症或降低胆红素水平,反而可能导致奶量减少,影响热卡摄入。
多晒太阳能退黄吗?
近年确实有相关研究显示日光治疗也有一定的退黄效果。2014年,《儿科学》发表一篇在非洲尼日利亚使用过滤的日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在非洲部分地区,医疗资源缺乏,缺乏足够的蓝光治疗装置。研究中,气温大部分在35℃~39℃,把宝宝小床置于室外的帐篷内(宝宝仅穿尿布),帐篷顶部采用有效的有色玻璃窗贴膜覆盖,以过滤大部分的紫外线和部分红外线。结果发现,33%的宝宝由于体温波动(因为太热或太冷),停止晒太阳。宝宝持续晒太阳5小时后,有一定的退黄作用。但是安全晒太阳、退黄疸,至少有3个条件:1.持续晒足够长的时间;2.气温合适,宝宝能裸露皮肤;3.过滤紫外线,避免晒伤。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气温限制、担心宝宝受凉,裸露的皮肤通常限于臀部和四肢。再加上,父母害怕紫外线晒伤,孩子晒的时间较短(半小时以内)。因此,晒太阳退黄的效果不佳。
中成药退黄能不能吃?
近年来,关于口服茵栀黄的争议比较多。茵陈蒿汤是中国一种传统治疗黄疸的中药合剂。经过西化处理、制成茵栀黄口服液或颗粒,主要成分是茵陈、栀子、大黄(或黄芩)金银花提取物。这几味中药性苦寒,主要功能用于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反对者认为:新生儿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后,可能影响消化功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新生宝宝胃肠道比较娇嫩,体质也弱,不适合口服中成药。支持者认为:临床使用茵栀黄口服液退黄有几十年,通过早期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以减少患儿光疗率;达到光疗指征的,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退黄效果优于单纯光疗。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组的大便次数高于单纯光疗组。循证医学的理念是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同时充分考虑病人的意见和依从性。因此,临床要尽量结合具体情况,权衡利弊,给宝宝适合的治疗方法。
不管何种类型的黄疸,建议门诊就诊,听从专业医生的意见,进行治疗与随访。